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查看: 1051|回复: 0

学者指须认真理解互联网价值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08-11-3 07:3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2008 年10月15日 星期三  

    网络言论风波或触发澳新型社会冲突
    学者指须认真理解互联网价值

    【本报消息】澳门大学传播系新闻及公共传播课程主任林玉凤表示,近日发生的网络言论风波,反映本澳社会仍不适应互联网的发展,从未认真理解这一重要媒体的价值,以致发生问题时首先想到“监管”,更重要的媒体反思、网络教育却长期缺位。她指出,假如事件触发网民採取公开的维权行动,不单是澳门网络生态的变化,更是本澳一种新型的社会冲突。

    应先求证网帖动机

    林玉凤接受访问时表示,今次风波,警方接获举报后立桉调查,询问包括“网民”在内等有关人士,不算是“反应过敏”。但是,举凡这类牵涉言论自由的行为,世界各地从来都是谨慎处理。今次事件,警方接获举报后有没有核实涉桉的帖文?其言论有否违背现实、恶意传播?假如凡是有人举报,警方就立即採取拘捕行动,会否产生滥用警权的不良效应?她觉得,整个刑事侦讯过程是否正义,正是今次网络言论风波的焦点。因为如果程序不仔细、不公正,都会构成侵权及不公义的行为。她说,“真正威胁言论自由的,不是法律本身,而是对执行法律引致的恐惧。”

    追溯事件源头,可说是金融海啸初临澳门,局势动盪,人心溷乱,时局越是溷乱,谣言越多,亦容易引起公衆恐慌。今次事件中,各有关方面似乎出于平息谣言的动机,採取的方法却不是第一时间公开澄清,而是希望“大家不要乱讲”;正是讯息不透明、不对称,公衆因为未能及时获取充分的讯息、得不到足够的澄清,便有猜测、传言的空间。上述的帖文就是基于对恐慌的自动反应。现今,如果连这一渠道都被压抑,网络民意必定反弹。

    网络教育长期缺位

    至于今次事件后的网络生态变化,林玉凤认为取决于后续发展,现阶段仍是网络动员的层次。假如要付诸实际行动,对网民来说,风险就是从过去习惯匿名,到现在则要“站出来”。倘如是,这就不只是网络生态的改变,而是一次网络言论事件而令社会生态改变,网民为了“维权”,放弃匿名生存的虚拟平台,是一种新的社会冲突。

    事件也反映,社会未认真应对互联网的发展。首先,传统媒体即使不断改进,但仍然缺乏开放栏目让公衆充分发表意见,也少去主动吸纳公衆意见。居民如要宣洩,越来越多依靠互联网。这一情况举世如是,澳门也不例外。只是相对于其他地方,澳门除互联网外,似乎再无其他渠道。同样,基于澳门很少民意调查,了解公衆实际感受的渠道有限,如果要了解居民的个人看法,也会第一时间想到互联网。在这两方面的“需求”下,各方都认同互联网已经成为澳门一种重要的讯息渠道,但就从未认真界定这该是一种怎样的渠道。互联网亦没有如媒体的基本守则,只能依靠网民的道德制约。但长期以来,本地少谈网络教育、媒界素养教育,各种因素缺位,总会引发类似的问题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
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论坛

GMT+8, 2025-1-20 04:53 , Processed in 0.063268 second(s), 18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